IMDB連結:Oh! Boy 噢!柏林男孩
最喜歡看這類型的小電影了。
小小人物,小小場景,小小的主題;
用簡單的影像刻劃小小的心靈,敘述一段小小的故事,
襯著若有似無的音樂,織成非常有味道的電影。
黑白電影其實比彩色呈現了更多,而不是更少。
心理學說: 「概念上,陰影就像自我一樣,是一種情結。」
黑白片,讓我們清楚標的陰影之所在。
住在柏林的男孩,和女朋友鬧翻了。那個連他自己愛不愛都搞不清楚的同居女友。
大學唸一半也不想念,想停下來尋找人生的方向。
能與其廝混的朋友還有幾個,錢剩不多。
煙抽著,世界眼睜睜看著我成天晃蕩狀似悠閒,
天知道我多想與他們交換,暫時找個浮木抓也罷,
有事情做至少可以騙過紊亂的情緒,假似有空間暫歇。
人生多少有這種青徨不接的時刻,生命的重量?目標的導向?
心被安在躺不平的肩脥骨之間,沒個定數。每天只能起床等天黑。
有人說這叫生命轉彎處,
我倒覺得是掉到泥坑裡形容比較恰當。
滿身泥濘還要等待生命轉彎,唯一能做的,是讓自己放空,獨自坐火車,
去吵鬧的酒吧裡找寧靜,在家翻箱倒櫃,和舊東西對話。
你曾經在捷運行進中,額頂著望黑玻璃裡面的臉嗎?
黑白相間的臉,暈上略黃的光,皮膚的邊緣和黑色的玻璃映射溶在一起,
膚質看起來很好、柔焦的效果很夢幻。
腮幫子好像小了一點,眼睛裡的閃光仍相信著靈魂存在,但是對自己迷茫。
真的是我嗎?
同一張臉譜上不斷劃閃過路上風景,孰動孰靜的反差,不懂走過的路是什麼意義。
那些爛朋友似乎都知道人生的方向,有的當上了明星,兒時的胖妹變成了辣妹。
他們也沒什麼特別舉動,卻像是在面前炫耀我其實不怎認同的小小成就。
那為什麼要在乎?又為何要難過?
因為自己的無所適從。
因為人衰的時候種瓠瓜都會得菜瓜。
城市這麼大,低潮的時候,連啜一杯咖啡的微小願望都達不成。
這個社會和自己格格不入,沒有任一面向有交集。社會與自我,都是封閉的。
外在的一切有形,看來熱鬧卻無聲。內在的一切無形體,看來靜止卻喧鬧不休;
孰動孰靜的反差,造成所有事情非常地不切實際。
就像是隔海遠眺兒童樂園的感受。你有看過嗎?
理應這地球上最歡樂的所在,當一切聲音都被吸光,消音,
剩下的景象是難以想像的寂寥落寞。
摩天輪無聲的轉著,海盜船無聲的搖著。
透過幾呎的距離,你看清那些人們的嘻鬧,所謂的娛樂享福,
其實是酸楚的嘲諷,其實是用愚蠢的行動來報復更愚蠢的人生。
本片除了男主角帶著咖啡癮,憂鬱的晃蕩於城市各角落之外,
還提到許多關於納粹的影子。
背負著徹底改變歐洲歷史的重擔,這個民族集體罪惡感,在德國電影中從不止歇。
定格的城市照片,鐵道旁的塗鴉牆,廢墟對照高樓大廈,
這是屬於柏林的內在衝突糾結,外人不得而解。
如同男主角的內心混沌,外人難以窺探究竟。
圍牆,不光是劃分了東西柏林,經濟好壞,劣勢與優勢,政治理念的牆,
國家的邊境有一道牢不可破,罪惡感築起的牆,在每個德國人心裡。
這部片要說的其實是,『柏林,與一個男孩』。
隔日清晨,酒客醉死,感覺看盡了人間風景,
終於啜著了口咖啡,一切都需要自己消化去。
無視於心牆外主流價值的評斷, 他做的最對的事情,就是從不停止真實的面對自己。
既使生活被狗屁倒灶的事充斥著,當他轉頭面向內心,實是一片清澈透明,毫無保留。
於是他可以不憤恨,不惱怒,不刺痛別人。 此為外傾思考型人格的獨特魅力。
圍牆,讓界線分明。牆內的滿身污泥,毋需向外潑灑,
牆外的誤解與指控,也毋需傷筋動骨的去辯駁。
或許是集體罪惡造成的反差,顯得男主角的心靈如此清澈,分外迷人。
結果講述小男孩的小小的一天的小小電影,內容一點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