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competition

當評審的經驗,也只是第二次。

身為老師,我心裡是很排斥比賽的;

音樂無價,不能用任何形式武斷的裁決它。

但是身為一個演奏者,不該閉門造車,常很需要大眾的建議和想法,

和別的演奏者切磋交流。這才是去參加比賽的初衷。

 

沒料到當自己站在評審的角度上,體會到的事情遠比上台表演還來得多很多。

把這些體會,再回頭映照在演奏者的身份上時,

該怎麼彈,往什麼方向努力與前進,於是一目了然,

絕對打破『當局者迷』,自己演奏的問題、優劣勢,立即無所遁形。

 

任何音樂比賽在海選的時候,通常人數都是破百的。


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評審要打出三欄以上的成績,

通常是『技巧、台風、音樂性』之類的,有時還被要求寫點評語。

這麼短的時間內,我不會有時間思考,

甚至快速一點直接先在腦子裡打總分,再想辦法分成三欄。

漫長的一整天評比下來,電腦把成績加總,

評審多的時候還要掐頭去尾(意指把五個評審給的最高分與最低分去掉,

只算中間的三個成績,避免黑箱作業)。

成績結果出爐,保證沒有評審記得為什麼前20名是這些人....他們是誰?!

因為電腦不會算錯,事實擺在眼前這些人最高分。

為什麼?

沒有人知道,連評審都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最好。

 

人數多的時候,我會努力回想他們的臉,一兩首讓我印象深刻的曲子。


會想起的一定是特別好聽的自選曲,絕對不是臉。因為人真的太多。

但要我從一疊分數裡面把那個人翻出來,跟別的評審再議、試著翻盤,

通常不會有時間,也不被允許。

於是這幾個演奏者就莫名其妙的被選上了....

 

這告訴我們,迎合評審的口味根本是徒勞無功。

評審就算有被你煞到,常常人算不如天算,他難用他的權力保你出線。

所以找評審當指導老師或當乾爹,算了吧,沒有用!

 

評審,或是你的聽眾到底要的是什麼?


他們跟所有人一樣,想要聽到好聽的音樂,就這麼簡單。
 『

 

流暢度』肯定是最簡單可以說明的。


樂曲中間若有遲疑停頓,評審肯定都比演奏者還緊張。

那明顯的讓聽覺不舒服,想幫忙加分都說不過去。

所以無論如何,樂曲行進間不能停下來,

不要重複剛剛彈錯的東西,那是雪上加霜,告訴大家此地無銀三百兩。

強調剛剛那個令人不舒服的坎兒,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保持流暢,義無反顧地向前行才有好聽的可能。

 

然而會去比賽的人,流暢度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


比賽者最大的盲點,通常都是在『技巧』。

 

試想週末午後,在日曬過的躺椅上,來點什麼音樂好呢?

不如讓我們來聽聽全世界最快最炫、最精準的音符吧!

若真如此,我從地下室搬出最低階的電腦即可輕易的滿足你,


連上網買碟的錢都可以省了。

 

關於炫技,演奏者,尤其是年輕的演奏者,誤會一直非常深。


炫技從來就不是你應該拿來愛現的玩意兒,而是音樂走到那個情緒點時候之必要。

再難的技術、再快的速度、最終仍必須回歸音樂本身來考慮。

 


作曲家寫出高難度的橋段,絕不是故意要為難演奏者;
是曲子本身需要的表達方式。

身為演奏者必須了解這個心意,炫技才是賣點。

沒有評審會覺得全世界最快的打字聲音會是音樂大賽的冠軍,


聽者也從來不會為了一堆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感動得痛哭流涕。

 

比賽絕對不是在比炫技。

想想看這整屋子的參賽者,誰不會炫技?

你會他也會,你練得起來,他也一定可以。

所以光靠這一招絕對拿不到獎金,也上不了國際舞台。

 

德布西的曲子似乎一直很受小朋友參賽者的青睞,好多人選。

一上台屁股還沒坐穩,就唏哩花啦的從手指間吐出一團團東西,撒的滿地都是,

別說印象派的美了,彈得這麼快,我不知道他在幹嘛。這是音樂嗎?

 

既然評審這麼難取悅,不如不要管他們了吧!

當你自己是聽眾的時候,什麼樣的演奏者最能打動你?那樣的人就是你的模範。

 

當我坐在近距離的台下,

我驚訝的發現,最清晰、幾乎是前幾秒就可以立刻聽到的訊息,

即是那首曲子是不是演奏者自己喜歡的曲子。

人們在彈奏真心喜歡曲子的模樣,和只是做到老師所規定的大小聲,輕重音,

斷奏連音的模樣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若是真心喜歡那首曲子,從第一個音開始就會很有畫面;

肢體的律動會被音樂帶著走,演奏者會不自覺被音樂牽著走,

享受在其中。此時還需要擔心台風表現不夠穩健嗎?

 

打從內心真正的喜歡你所演奏的曲子,絕對是第一要件。

如果那曲子只是聽別人形容,只是最近很火紅,演奏起來內心沒有畫面,

千萬不要選。

 

選曲,一定是勝負的關鍵。

我看過幾個比賽者,可能是經驗豐富,彈的面面俱到,

穩穩地沒有任何一點閃失之外,連畫面情感都顧到了,音樂性也有,

但我還是捨不得給他高分。

只有一個原因,那首曲子一點都不像他。

 

我當然不認識那位參賽者,但從很小的動作細節,到人類的第六感直覺,

很容易辨別這首曲子的風格和本人完全不搭嘎。

我會在評語處很委婉的寫著:曲目不好發揮。

白話文是『老師慧眼不識英雄,應該選別首』,非常可惜。

 

然而,我也清楚一般指導老師(尤其是鋼琴老師)

在選曲上的資源不足(拙劣的態度)。


這是老師要深刻檢討的地方。

曲目的涉獵不夠廣,沒能把適合、不同領域的曲子帶到課堂上來給學生認識。

在這Youtube什麼鬼都聽得到的年份,

曲目仍選擇『給愛麗絲』和理查・克萊德門『夢中的婚禮』,

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是說把這兩首曲子彈得好,不是不可能,但我聽了幾百遍,還真沒有。

若真想要讓評審眼睛一亮,對你印象深刻,

選一首冷門、風格獨特的曲子勝算會高很多。

 

說了這麼多,所有人都在談『音樂性』,

音樂性其實就是人性, 是能夠感動人的東西。

如果流瀉出來得樂音不能感動自己,那就是缺乏音樂性。

而那個音樂性最好還得符合自己的個性,

停止假裝,假裝自己很喜歡,只因為老師說好,只因為這首很炫。

笑容若是偽裝,手腕動作刻意的誇大,抬高的下巴,拿這些去騙聽眾的同時,


你的樂音卻同時洩密打臉,只讓謊言顯得更不堪而已。


面對音樂,若是沒有誠懇尊重的態度,抱著傲慢自負不放,

你發出的聲音會狠狠地修理你,全世界都聽到了,只有你不知道。

 

但是懂得自己的個性,談何容易?如同真正要摸熟透一首曲子一樣不簡單。

這就是學習的歷程,了解音樂,也要了解自己。


誠實面對音樂,它才會不計一切的回饋你。

演奏者的一切的要務是要建立自己的思考與人格,

豐富生活,用心感受並且記得刻劃感受,讓享受音樂變成是人生重要的部分。


這才是比賽致勝的關鍵。

arrow
arrow

    費力吸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