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lage Vanguard 

去年春天, 尼奇從瑞典飛來波士頓看我,

兩人逮到難得相處的幾週, 即便是顛簸的四小時巴士,

還是要去紐約住兩晚。

第一晚訂的旅館在下城區, 與甫到NYU的唸書的同學共進晚餐,

天黑了以後, 兩人決定要去格林威治村冒險,

看看能不能好運氣碰到想要看的JAZZ LIVE表演。


尼奇愛紐約, 但不愛看地圖。連四處散落的節目表宣傳單也不看。

開玩笑! 這裡可是紐約~ 什麼隨手捻來的表演, 都是殺手級的大師吧。

秉持這樣的信念, 我們就這樣漫無目地, 一直走著, 直到發現了那頂頂大名,

爵士樂手的聖地—Village Vanguard。

這間pub以爵士現場音樂聞名, 和Blue note並駕齊驅。只要是有聽過名字的

爵士名師無不在這兒有留過現場錄音….

尼奇突然停下腳步, 眼角泛光, 感動又驚奇的指著右前方:

啊! 原來Village Vanguard在這裡!!

不帶地圖的好處大概就如此吧, 隨時會有發現新事的快感。

我的反應是: 啊! 怎麼門那麼小, 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場景?


兩個大臉趕忙湊向門邊去, 看看今天晚上是誰要表演, 門票多少錢….

瞇著眼睛的時候, 聽到邊上一個深色老頭在和路人說話。

等看完節目單, 頭一抬, 眼見深色老頭帶著頂破舊的毛線帽,

乾瘦的四肢駝著背, 禮貌的問可不可以耽誤幾分鐘。

 
尼奇是一個爛好人, 永遠不拒絕別人。

深色的老頭開始用貫有的黑人腔調, 介紹自己和他手上握著的CD。

薩克斯風手是他真實的身份, 手上的CD是他和一些「知名」【註】

的樂手合奏時, 用錄音機側錄下來的。

【註】所謂的知名, 是我聽都沒聽過, 尼奇略知一二的音樂角色。

那種若不是’超級爵士發燒友’是壓根兒不會知道的人物。


老頭說了好多好多, 他的經歷、他寫的曲子….

雖然誠懇但基於那仍是一種推銷, 我們兩人開始有想逃走的念頭。

妮奇正想打斷他, 試著結束對話之時, 老頭念念有詞的轉過身,

往pub門邊昏暗的燈光下走去, 枯乾的手伸向牆腳邊的破袋子, 蹲了下來…. 

 

深色老頭念念有詞的轉過身, 走向小門邊蹲下的動作, 有一種勉強的俐落度。
骨子又老又硬但是心卻很急。
他從地上那口袋子裡, 取出一台機身斑駁的CD隨身聽,

纏著一條細細的耳機線。「你們一定要聽聽看, 這真的是好東西….」

倚在地上的袋口大開, 我瞄到袋裡滿滿的新CD, 今晚還沒有進帳的樣子。


他把兩顆小小黑色的耳機頭, 一人一個的塞給我們。

昏暗的燈光下, 我望著那油亮的小耳機, 遲疑了兩秒…

非要把這東西塞到耳朵裡不可嗎? 有點衛生上的考量。

轉頭偷瞄尼奇一眼, 他回我一眼; 

用手指擦了兩下後, 皺著眉, 豎起兩顆疙瘩, 把它輕輕放到左耳上。

老頭手上捧著隨身聽, 一面振振有詞的說小喇叭是誰, 鼓手是誰, bass手又是誰…
仍然沒有我們熟悉的名字。

更搞不清楚是要聽耳機裡的咆哮(Be-Bop)還是他的介紹。


那速度220的八分音符, 此時聽起來卻喧囂不復在, 反而像是蕭瑟的風從耳邊吹過去,

成調也不成句, 像他老去的身體一般悲哀。


「這真的是好的音樂不是嗎? 我和優秀的樂手們合作了好久…

當時有好多唱片公司要找我們談合約…」

尼奇一面認真的點頭說「恩~真的很棒。很好聽。」

我則狐疑os:「啊! Bebop研究生說好聽喔….怎麼和我想的差粉多?」
通常在尼奇身邊遇到如此狀況, 我這東方面孔就成了最好的保護色。

假裝有聽沒有懂, 推出他代表發言即可。我惦惦閉嘴, 

替自己洗腦一下「喔~好像還不錯啦!」

 
接過老頭手上的CD塑膠盒, 彩色字跡寫著曲目, 卻模糊的看不清楚。
「盒子也是你自己印的嗎?」「喔! 對~是用一台很棒的印表機…」
尼奇和我臉上加起來大概有八條線。

 
一片CD賣25元美金。
尼奇很不好意思的說, 我們身上真的沒有現鈔。

老頭難掩失望的神情, 也不知哪裡有提款機…

我們直說晚一些若提了錢, 再回頭和他買。

 

這才離開了Village Vanguard。

尼奇和我繼續漫無目的的往前走。都沒有說話。

兩旁格林威治村的英式老房子, 低調卻有著百萬身價,

幾個窗透出來黃光, 裡面住著多少功成名就的作家藝術家?

又有多少紐約客身兼三個零工, 還是掙扎在現實和夢想的界線。

「Poor guy…」尼奇終於淡淡的開口。

我知道他善感, 正想安慰, 他說真正令人難過的,

是深色老頭口口聲聲的「知名」樂手, 卻是樂迷眼中的Nobody。

 音樂本身是好是壞, 又豈是我們兩小人兒能評判。

而一輩子愛JAZZ的深色老頭, 還不能了解現實的險惡?

亦或是一股腦兒的固執?


我們還是沉默, 彼此知道心裡的嘆息和擔憂       
「我們以後也會落得這副光景?」

走過兩個街口, 我伸手去敲尼奇的頭:「以後若要賣CD我就陪你囉!」

他噗笑出來。


稍晚我們果然找到想看的表演, 吉他手Ben Monder的四重奏。

尼奇喝著黑啤酒, 在樂聲中和我對望,

我們明天會忘記Ben Monder彈了什麼,

但不會忘了Village Vanguard小門前面兜售CD的深色老頭。

 
延伸 


在Jeff老師的留言版上, 有人偶然討論起「何謂爵士樂大師?」這樣的問題,
老師也回答的仔細精闢, 在這裡轉貼一下。

  

那我想問一個問題喔,聽爵士樂的人口中的”大師”(Master)有很多,
你們覺得成為大師的條件是什麼?

我想應該不是只因為他們運氣好?有什麼事是他們做到了的呢?

這可能就是我不會分的地方吧,
我覺得好像技術到了某個程度,我就不知道為什麼某些人比某些人受到肯定了...

 

這個問題牽涉的層面很廣,我試著回答看看吧。
一般我們口中的大師通常有這些特點:
>革命性的音樂創作與強烈的個人風格。
>高超的演奏技巧。
>媒體的炒做及推廣。
>時間的考驗。


>革命性的音樂創作與強烈的個人風格。
放眼望去由古至今的大師們,Louies Armstrong, Coleman Hawkins, Lester Young, Charlie Parker, 
John Coltrane, Miles Davis...。他們每個人都在他們的時期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音樂。現在我們看來,
他們是大師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在當時他們的新創作與新音樂,
是受到莫大的阻力的。你曾說你不喜歡Coltrane後期,甚至是Giant Steps時期的東西,
其實在當時的社會及音樂界,對於他的音樂的接受度也是很低的。
Coltrane有一張現場專輯叫Newport '63,我有一次和Jerry Bergonzi老師聊到這張專輯,
他說他當時人在現場(大約10歲吧),

Coltrane上台之前表演的樂團是Count Basie大樂團,
他們的swing獲得現場觀眾的滿堂彩。

可是Coltrane上台一演奏他的音樂(Giant Steps 後期),
台下觀眾像逃命般的往外衝。許多專業音樂人在當時也認為他是走火入魔了。
所以能忠於自己,做出創新的音樂,無畏輿論壓力,是成為大師的要件之一。 

雖然Coltrane受到很多Charlie Parker的影響,但他卻能走出Bird的陰影,獨樹自己的風格。
與同期樂手相較(Jacky McLean, Phil Woods, Sonny Stitt...)

Coltrane的個人風格特別鮮明,
沒有人可以說他有抄襲Bird的嫌疑。

而這樣能夠走出前人陰影的勇氣與才華,也是大師必備條件。
現在有許多的好樂手,比如網友常在聊的Alex Han等,我說實話,並不看好他成為大師,
我對他的欣賞目前也僅限於他的演奏技術,他並沒有任何音樂上的創新,

他沒有個人的聲音,也沒有個人的風格,
他有的只是高人一等的演奏技巧。我眼中的他是個天才演奏家,但不是天才音樂家。
走出自己的路是艱苦的,其中要經歷反覆的自我尋找,人生歷鍊,外界壓力...。
所以這些能走出自己路的人,大師之名是當之無愧的。

>高超的演奏技巧。
幾乎所有的大師都有很優秀的演奏技巧,其實不要說大師,

想要在這行混口飯吃,優秀的技巧是必備的。
但許多年青人,往往好高騖遠,只求個人風格,

卻不提升個人技巧,如此要成為大師也是很難的。

>媒體的炒做及推廣。
樂手們在商業上的成功,媒體有一定程度的功勞。
樂手在商業上的失敗,媒體也有部份的責任。
誠如我們之前聊的,有多少好的樂手沒沒無名,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炒作的價值。
我們現在所謂的大師們,除了實力之外,也要有媒體的宣傳才能讓大家認識。
記得幾年前美國的MTV頒獎典禮(MTV是由民眾票選的,大部分參與的民眾是青少年),
居然把年度最佳爵士sax手頒給了Kenny G。
這就是一個媒體沒有宣傳的最好例子,這些青少年大概除了Kenny G以外,
沒有任何其他認識的sax手,所以他們心目中的大師,也只有Kenny G。
這只是一個媒體力量的例子,無意把John Coltrane跟Kenny G比。

>時間的考驗。

arrow
arrow

    費力吸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