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Kenny G專輯照來自維基百科
長大以後我得出一個結論,那些做什麼事情都很成功的人,
不一定都特別聰明, 而是他們花很少時間糾結,超相信自己。
然後他們就讓我打從心底深深的羨慕。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到,有某種程度的自戀;
完全的正向思考,負面情緒似乎不可能困住他們超過一小時。
自信爆棚的結果,就連失敗都可以被自己圓的很漂亮。
我相信他們是真正的愛自己,因為連自己做不好的地方都會承認,
還承諾下次一定更努力。
看完紀錄片,肯尼基就是這種人的代表之一。
另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是湯姆克魯斯。
湯姆克魯斯是個鎂光燈下的帥哥演員,他擁有這種特質感覺理所當然。
但身為一個搞音樂的『藝術家』來說,肯尼基一定是圈子裡極少數這樣的人。
想到這,難怪他會被大家討厭。
肯尼基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又不為人知的事蹟,
也不過就是至今樂器演奏專輯銷售最高紀錄保持人。
還有他很會打高爾夫球,愛做菜,會自己洗衣服,
持續每天練習三小時還樂在其中,是兩個兒子的好爸爸,
星巴克的十位創始投資人之一。
感覺這已經不是人生勝利組可以形容的狀態。
看起毫無瑕疵,沒有重大創傷,沒有經過大風浪的人生,就跟他的音樂依樣,
如同樂評人所言:沒什麼好說的!完全無可挑剔,沒有任何不對勁。
方方面面都是完全的和諧與甜蜜。
於是肯尼基音樂最大的特色就是,只要一放出來,
大家就一片祥和,不吵架,不悲傷,全民立刻達到共識,毫無歧見與異議。
放在人格特質上,這樣的特質絕對是人間天使。
但放在音樂這檔事情上,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膚淺。
或許也非肯尼基本人所願, 而偏偏吹薩克斯風一開始就被掃到爵士類音樂,
而偏偏爵士樂最大的本質就是,掙扎創傷錯誤偏見戰鬥後糾結又結痂。
結果他在那邊甜美的要命,自己一個人演奏動人旋律,幾乎沒有跟其他樂手有任何對話交流,
聚光燈永遠在他一個人身上。
影片中樂評人:『每個爵士樂手在演奏時,都有種在和50年前的樂手對話的感覺。
而肯尼基在這塊完全是空乏的。』
他本人也坦承,學習樂器的過程,經典曲目他聽得很少很少。
而且他發現自己對優美旋律非常有天份,所以不是太在乎和聲理論這種東西。
他寧可把那些學音樂理論的時間拿去練習。(轟!一秒惹怒樂理老師)
其他的請專業幫忙就可以。(叫辛苦學習的奴才去幫他擦屁股的意思)
我對這段話的解讀,是他真有上帝所賜之天賦,
寫的出很賣錢的旋律。真了不得!
如果光是如此,就有大把鈔票從天上掉下來,何必辛苦鑽研其中之奧秘。 膚淺的證據一。
他在做的事情,真的離爵士樂很遠很遠。
他可以在吹一個長音時一面換氣,每個爵士樂手都做的到。
他從片頭到片尾,炫來炫去的那段很快的lick,差不多就是同一句。
他會自己錄完一段東西之後,一個音一個音的重新修,重新吹。
直到他達到他心中的完美程度。
不像其他樂種,譬如爵士樂,看重的是演奏當下的狀態與整體性。
即使是錯音或爆音,也都是樂曲生命的一部分。
看似求好心切,精雕細琢,但一個音一個音修整出來的作品,
對我來說只能算學生時期作弊弄出來的東西。
他對待音樂的態度是什麼?成功取悅大眾,讓自己賺飽荷包的工具而已嗎?
我相信他是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但沒有從傷口長出來的音樂,就是淺,深度不足。
他坦言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因為是白人所以既得了一些利益。
但思考了一下,覺得有。做音樂卻沒有思考過關於這類文化的議題,膚淺證據再一條。
音樂家本人,和產生出來的音樂只求盡可能的誠實坦蕩,
百分之百的投射。 這點他得100分。
因為根據影片中的敘述,我相信他就是如此膚淺的一個人。
如同前面所說,他不用花太多時間掙扎糾結,似乎一切渾然天成,
他全然相信自己沒有一絲疑惑。像是個兩歲的孩子般單純。
也拜賜他個性的單純與淺白,
才能夠在如此漫長成功的職涯裡面,活得如此悠然自得。
不在乎同業的撻伐與諷刺揶揄,還可以自己跳進去演短劇,嘲笑自己。
氣度之大,因為他夠純真。早些年我會想他EQ高臉皮夠厚,
不過現在我會覺得這是個天賜禮物的人格特質。
沒有受過傷的靈魂,不用修煉,沒有傷口沒有結痂的疤痕。
他也很精進(如果精進是必須,而且是好的話)每天練習,
努力經營自己,願意跟隨著年輕人的思考去轉變推銷自己的方式。
他已經在他這個靈魂層級做到最好了。
於是所謂的膚淺,沒有貶義,我是羨慕的。
廣度很夠,但沒有深度,無血無肉的音樂到底有什麼問題?
可以賣錢,觸及率超高,但留不久。
貝多芬也寫出優美旋律,但他終其一生鑽研理論,用片體鱗傷的靈魂,
把音樂當修煉,於是作品可以雋永。
現在年輕人聽到肯尼基都會覺得那是個過時的玩意兒吧!
他可以踩著史坦・蓋茲或是路易斯阿姆斯壯的屍體向前行,
但肯尼基的音樂有辦法嘉惠日後的年輕音樂家嗎?
恐怕程度很有限。
看到這樣的天之驕子,住在豪宅裡展現不同層級的靈魂風貌,
現在我除了欣羨,盼望有一天自己的傷疤可以長出有深度的音樂,
希望也可以帶來一棟不同層級的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