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網誌貼上媽媽系列五篇的那天,走在路上感到如夢中裸體的羞愧感。

懷疑陌生路人看我的眼光有異,一定覺得我哪裡不對勁。

腦子裡思考變慢,發呆時間變多,我的自我如此薄弱,不堪一擊。

在媽媽生病之初,曾經和朋友說,我不怕媽媽好不起來,

但怕這件事情會永遠改變我,怕自己變的酸楚,憤世忌俗,對人生失去信心。

一語成懺,這件事情終究還是改變了我;以我意料不到的方向走,

是更好更壞還難論定,我只能不斷地依照現狀做選擇,

選擇相信書上提到的論述:破除邪惡或羞恥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其揭露在陽光之下。

隱匿只會賦予它們更大的力量。

 

心靈的東西和科學不同,沒有一定的步驟與章節,常常抓到一句是一句,

很難組織起來,有時也感覺無邊無際,沒有整體性。

情緒的跳躍方向,每個人都差很多;總覺得寫出來亂糟糟的。

但願我的朋友隨便翻到一句都能感受到我的陪伴,

如果你和我一樣幸福,如果你也有不好說出口的憤怒,

不要忘記其實很多人跟你一樣。

 

作者Susan Forward(蘇珊佛渥德)的對症下藥,用力掀開瘡疤,雖痛但比較快速。

或許因為我是懦弱的小孩,所以覺得字字尖銳刀刀見血,

作者的觀點著實幫我理出反覆走不出的迷宮心結,命名、定義、加以解釋,

藉此讓迷宮打為直線,直線的盡頭是哪裡沒人知道,總之是跳脫出個不同以往的格局。

 

可以想像亞洲社會將如何抵抗此番論述,不容許這樣的聲音。

但如王浩威醫師在推薦序中所寫:我們最需要這樣的平衡。

當人父母不易,為人子女更是不簡單;

能回到一個子女的立場來看待家庭,相信將來必然可以當位稱職的父母。

亞洲社會也漸漸走入如歐美社會般的核心家庭,

雖不該一味的鄙棄舊思想,諂媚西方的個人主義,

因應時局的變化,觀念與做法也該有所調整,

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與追求,人格完整性,不該受限於父母的需求在先。

 

後來又看了一本母愛的療癒(原名母親會傷人),作者為一位日本女諮商師。

在看完蘇珊・佛沃德的犀利言辭,受到巨大衝擊之後,實在覺得日本人寫的彬彬有禮,

迂迴無比,讀起來不痛不癢的。

身為台灣人,沒有住過日本,我想像書中舉的例子大多偏重日本當前社會的狀況,

放到台灣家庭來未必貼切。

措辭太有禮貌,用畢恭畢敬的態度指責,也讓我有點情緒錯亂。

 

前幾篇講述了『母愛』的歷史淵源,指出母愛的概念並非人之天性,而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除此之外也強調出一些蘇珊・佛沃德未提及的觀點,例如: 

她主張許多親子問題,是因為媽媽無法如實面對自己的丈夫,轉而向子女求愛。

身為沈默的父親,實質上的破壞力之大,令人無法想像。

『憑什麼他們都高高在上的觀察所有的事情,一副無關緊要的樣子。

而在必要之時又跳出來坐享其成』,實質上他們只負責提供經濟援助,

在情感上對於家庭是幾乎毫無付出。

經濟支柱實則僅為家庭構成的要素之一,並非全部,然而在工商社會,

尤其是資本主義的氛圍之下,賺錢養家被拱為對家庭最大的恩惠。

身為勞動工作的父親們,意識上也用事業來逃避面對妻子的情感壓力,

久而久之衍生出『只要太太情緒穩定,我的日子就不會太難過』的生活模式,

夫妻兩人長期背對背的生活,遭殃的是必須越位承擔的子女們。

 

和美國博士最大的不同是,她不強迫兒女們去消除對父母的罪惡感;

認為這項工程太過艱難,多數人有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這個目標。

(以日本的社會氛圍來說或許是的)

於是把身為子女卻想擺脫父母的罪惡感,解釋成『每個月應支付的賬款』。

既然無論如何都要有罪惡感,等同不得不支出這樣的錢,那就要想辦法增加收入,

例如和相同問題的人組成小社團互相取暖,多做點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等等。

 

有一篇『說NO是給母親的優待』,我非常同意且親身體會。

常常身為貼心女兒的我們,無法拒絕母親的背後思維是:她好可憐,讓我替她作吧!
這樣自負的幫忙,實際上是奪走母親應承擔的責任,並不是體貼,

而是讓人誤認母親是個不負責任的人。要把責任歸屬交還給本人,才是尊重母親的行為。

作者言:『只要你們懂得開口說NO,不需要敷衍的體貼與同情,

母親就會感受到你們的心意,並以你們為榮。』

作者以溫婉柔和的筆觸勸說,如沐春風,

實際上我並不曾感受過媽媽因為被拒絕而以我為榮的事件,

但確實在心底深處,隱隱覺知有某種聲音,告訴我若是拒絕要求,她會比較看得起我。

或許會覺得我是有膽識有想法的人。雖然她同時也想當女王。

某種角度來說,我很清楚她的矛盾。

 

看到她的矛盾之時,我會告訴自己,那是她與她父母之間的糾葛,

與我無關。只是比較衰,這樣的惡性循環的斷根,她沒做好,要落到我頭上來做。

簡而言之,作者信田佐代子女士,用有點消極有點認命姿態,輕柔委婉的喚醒覺知;

而蘇珊佛渥德女士大刀闊斧地,打落牙齒和血吞,

再立刻把讀者送進急診室去消毒傷口與縫合。

 

憤怒過去了,接下來的悲傷熬過去,眼淚流乾之後,空虛與孤寂才是難受。

拔除母親根植在我腦裡的信念與控制,忽然間不知道該相信什麼才好,

我擁抱我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以往認定的價值,追隨的目標,何為自己的意願?何為受箝制之下的結果?

一下子全模糊了。

有多少嘴上說討厭,心裏不認同的事物,是因為媽媽很討厭,媽媽不認同,而不是我?

記憶裡浮現和男友吵架的片段,時而辨認出那嫌惡、覺得對方不可理喻的心情,

就是媽媽表達在我身上的樣貌。

原來,不知道自己該討厭什麼,是如此沒有安全感。

但且無法忘懷自己愛的是什麼,因為熱情的產生,沒人逼迫的來,

或許這就是生命美妙之處。

 

慢慢知道這只是個終將逝去的過程,

經過後砍掉重練,必須重新找獨立之後的生命態度。

究竟要追求什麼?敢不敢伸手要我想要的東西?

有了覺知之後,我需要一點時間靜候。和更多買新書的錢。

找到蘇珊佛渥德的新書,『不能愛的母親:給女兒們的療癒』,

台灣未翻譯出版,買到原文書之後正廢寢忘食的閱讀中....

 

 

 

 

母愛的療癒(原譯:母愛會傷人)--- 網路書店連結

 

 

 

 

 

arrow
arrow

    費力吸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